全面加强金融监管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为此,1月1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北京监管局、上海监管局、安徽监管局、四川监管局、宁波监管局五家金融监管总局派出机构分别介绍了加强金融监管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安排。

北京监管局;以“四新”工程为起点 开创金融监管工作新局面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孙国栋在发布会上介绍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成立后,为切实履行好新时代新征程金融监管职责使命,在全系统启动“新机构新作风新建树新形象”的建设工程,即“四新”工程,着力推动以思想大转变促进工作大变样、监管大提升。孙国栋强调,北京监管局将实施“四新”工程与学习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系统谋划、一体推进。一是狠抓落实讲政治,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金融领域落地落实;二是主动加强与各金融管理部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等的工作联动,打好监管和政策的协同“组合拳”;三是因地制宜加强央地协同,推进金融监管全覆盖;四是聚焦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事”、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人”、破坏市场秩序的“关键行为”,落实强监管严监管要求;五是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北京监管局还力争做好纾困解难促发展,以普惠金融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孙国栋介绍说,从提高效率、便利群众角度出发,北京监管局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动普惠金融内涵式发展,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2023年11月末,北京地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7%,贷款利率连续五年下降;涉农贷款同比增长28%,各乡镇及行政村实现基本金融服务全覆盖。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北京监管局第一时间带领保险机构奔赴一线开展救灾工作,坚决执行“能赔尽赔、应赔快赔”,累计赔款超过30亿元,发放专项贷款超90亿元,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支持灾后重建。

上海监管局:认真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 落实“五大监管”

发布会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俊寿对上海监管局落实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五大监管”情况进行了具体介绍。

王俊寿介绍说,在机构监管方面,上海监管局突出三个“抓”。一是抓机构法人,即重点关注总行、总公司资本约束、顶层设计、考核机制、合规文化、三道防线管控能力、科技支撑等方面;二是抓公司治理,防止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和外部人操纵;三是抓市场准入,防止产业资本在金融领域无序扩张、防止高管与从业人员“带病”流动、防止各类伪创新有监管背书。王俊寿还指出,上海监管局特别强化对股东行为、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三道防线”的建立,以及风控与合规文化的培育等。对分支机构,实施差异化监管,积极探索良性退出机制,同时推动有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成立党组织,这也成为上海金融机构的特色。

在行为监管方面,上海监管局突出三个“管”。一是管合法更要管非法,“严防有照违章,也严禁无照驾驶”;二是管行业必须管风险,严密防范一般商事行为异化为非法金融活动;三是管事后也要管事前,做到监管“长牙带刺”。据介绍,2022年上海纳入通报的消保投诉8.1万件,占全国将近20%。2023年前9个月,经过两年来的深化治理,消保投诉量已经下降到5.7万件,占全国的比重已经低于15%。

在功能监管方面,王俊寿强调做到“一致性”,突出三个“一”,即坚持同一业务、同一标准、统一监管,防止以金融创新之名行监管套利之实。重点是建立跨机构监管和跨市场协同的标准与机制,尤其是在交叉金融领域,资管类业务,以及普惠金融考评等方面,上海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数据合规的指导意见,提升监测统计标准的统一性。王俊寿介绍说,上海监管局开展跨类型机构横贯式检查。以供应链专项稽核调查为例,对辖内127家各类金融机构供应链业务开展大数据分析,从数据异动、平台合作、行业分布等多个维度对全辖银行机构进行画像,最终发现并揭示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存在的风险隐患,做到“打早、打小、打萌芽”。

在穿透式监管方面,上海监管局强调精准性,突出“三个穿透”,即加强股东行为穿透、资金流向穿透和业务实质穿透。例如,开展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的穿透,建立了股东互投、股东代持等10余个模型,贯通银、保、信托监管数据源,穿透揭示保险资金通过层层嵌套投向高风险领域、股东关联方等问题隐患。

在持续监管方面,上海监管局强调监管动态性,突出三个“全”,即覆盖金融机构全周期、金融风险全过程、金融业务全链条。王俊寿将金融机构比作一个活的生命体,强调如何实现打造百年老店,做到慎终如始,持续动态地监管尤为重要。上海监管局试点对上海中资法人银行高管开展持续监管,探索建立高管准入后持续监管评价机制,定期开展高管持续合规培训测评,形成“任职资格申报审查—任中持续评估—离任审计”的工作闭环。

安徽监管局: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目标 助推乡村振兴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安徽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覃刚介绍说,安徽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比重显著,全省正在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关键时期。覃刚分别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安徽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和举措。

一是强化监管引领,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模式。以金融支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为主线,加强党建红色引领,强化金融专业护航,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新模式。

二是统筹“软”“硬”兼修,助力建设宜居宜业新乡村。一方面,完善“软环境”,开展信用评价,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夯实农村信用体系。目前已在全省近八成的1.2万个行政村,为53万户信用主体发放贷款600亿元。另一方面,提升“硬实力”。建立主要银行机构县域一对一“包保”服务结对机制,强化对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到2023年11月末,涉农贷款余额2.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0%,规模、增速均居全国前列。

三是服务产业兴旺,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新动力。一方面,对标安徽千亿斤粮仓战略,紧抓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开展金融支持种业振兴专项行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管合一”保险试点。2023年11月末,种业贷款较年初增长31%,“建管合一”保险为3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聚焦安徽重要产业布局,引导金融资源向“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产业链倾斜,联合开展“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行动,大力推广畜禽活体贷、特色农险等适配金融产品,支持农业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2023年11月末,安徽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贷款和畜禽活体贷较年初分别增长52%、57%。开发110余类、500余个地方特色农险,基本实现优势特色农产品全覆盖。

四是托底增收,开创和美乡村建设新局面。一方面,围绕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安徽加大金融资源倾斜,推广“防贫保”综合保险。2023年第三季度末,脱贫地区各项贷款余额近9000亿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余额115亿元,规模均居全国前列。“防贫保”已为120多万户次脱贫人口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农业主力军,开展线上线下全覆盖对接活动。2023年11月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较2021年末规模增长79%,信贷覆盖率提升超30个百分点。

四川监管局:发挥区位优势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四川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周卫江介绍说,四川在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领域有着较大区位优势,是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的省份,在川中央科研院所、“双一流”院校和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靠前、人才总量突破千万,是一片创新资源富集的产业热土。

周卫江强调,作为属地监管部门,四川监管局引领辖区金融机构着力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建设。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联合科技厅连续七年制定科技金融年度要点,出台科技金融“投贷服”融合发展意见,建立健全项目推送、银保企磋商、政府增信、风险分担等机制。针对科创企业特点,引导推出“天府科创贷”“科易融”“科融保”等40余项产品。2023年前11个月,累计向近1.7万户科技型企业贷款 3241.5亿元,较年初增长19.4%,近半数为中长期贷款或信用贷款。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超230亿元。科技保险围绕前沿技术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环节,提供全链条全周期风险保障,承保企业4143家次,居全国第二,保障金额近600亿元。二是坚持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金融支持厚植发展沃土。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联合实施川渝科技金融一体化发展行动,优化完善金融支持体制机制,在成都、绵阳等地建设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开展“科技金融专员”试点。紧密协同产业发展,将金融保障措施纳入制造业企业“贡嘎培优”计划,实施金融赋能四川新型工业化主引擎“融雪行动”,汇聚产业发展强大合力。近三年来,四川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双升”,贷款余额年均增速超过20%,对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授信5150亿元。

2023年,四川监管局推动省政府提出“制造业贷款增速不低于15%、中长期贷款增量不低于1000亿元”的目标,配套出台专项激励办法,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增加投入。探索“牵头行”服务模式,鼓励设置制造业融资事业部或服务专区,建立专门机制,鼓励参与重点项目规划、可研论证等前期工作,提升融资效率。截至2023年11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8368.3亿元,支持核心企业建链超百条,中长期和信用贷款占比分别超过50%、30%;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超2000家,国家级“小巨人”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75%;首台首批次保险承保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为中航成飞设计所、东方电气、国机重装等研发生产国之重器提供有力保障。

宁波监管局:推进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 服务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波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孙世重在发布会上介绍了宁波监管局推进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协同,构建多维高效的政策体系。宁波监管局近3年共牵头出台政策文件15份,推动金融政策与产业、财税政策有效协同,构建“1+N”金融惠企政策体系。这个体系以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为核心,推动辖内金融机构建立服务小微“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截至2023年末,宁波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489.57亿元,较年初增长32.3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68个百分点;有贷户60.03万户,较年初增加10.71万户,小微企业金融覆盖率、可得性明显提高。

二是数智赋能,提升金融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宁波监管局积极探索金融惠企政策精准匹配、精准推进、精准兑现的全过程管理,以政府部门提供的各类小微企业名单为基础,通过“名单制+数智化”方式,筛选形成政策适用对象清单,匹配数据信息“精准画像”,点对点推送至银行机构开展对接服务。运用监管大数据跟踪监测政策执行情况,强化闭环管理。比如,刚结束的“走万企 提信心 优服务”活动,宁波监管局把“数智”贯穿始终,筛选匹配对象,线上推送名单,平台管控进度,共对接无贷小微企业2.25万户,发放首贷1196户、14.49亿元。

三是分类施策,完善金融服务供给格局。重点围绕“三个聚焦”:其一是聚焦小微企业园及园内企业,联合推出银园企“双向选择、分类合作”的“伙伴银行”服务模式,建立“大小搭配、产品互补、服务分层”服务格局,满足园内企业多层次、全方位金融需要。其二是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建立无贷户、首保户、无还本续贷、信用互认四项名单,配套主办行机制,“一对一”提供精准服务。其三是聚焦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培育全国试点,为“名特优新”商户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为“放心消费”商户构建“放心消费+信用”的融资模式。

四是提质增效,推动金融服务模式试点突破。着眼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化,宁波监管局开展了专利质押线上办理及全流程无纸化全国试点,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量扩面;成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保险运营服务中心,深化知识产权“保险+维权+服务”的风险减量服务模式。着力护航外贸型企业平稳发展,推广“甬贸贷”平台及“信用保险融资”模式,累计服务中小微企业2344家,助力获得融资139.22亿元。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 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本站财经APP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 免责声明· 技术支持

Copyright © 2018-2020, 企商在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信息维权、举报:853029381@qq.com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 企商在线 对此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