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联观察丨这一波,是属于“中字头”的狂飙吗?
三月以来,上证综指在3300点上下盘桓,这走势,是懂“胶着”的。
不过,虽然整体平淡,但独立行情从不缺席,这里有份色香味俱全“中特菇”,真是令人食指大动。
有筒子好奇,什么“菇”?
嗯哼,就是根正苗红,以“中国”打头的纯血央企烹饪出的“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今天,小联就与诸位一起在“中字头”的狂欢里探索一番~
“中字头”创五年新高
是什么让大象起舞?
老牌国企,民族之光,体量巨大,高度成熟,这些常是我们提起“中字头”企业时的即时印象。而且,在众多投资者的认知中,“中字头”的企业虽然规模巨大,在资本市场中的“存在感”却一般般——他们就像丛林里的大象一般,兀自岿然,鲜少跃动。
但,近日以来他们却迎来了久违的暴涨,据万得数据统计中字头央企指数 (884992.WI) 悄然突破了近五年新高。

据了解,截至最新收盘日该指数总市值达148,881.48亿,成份股平均市值为1111.06亿,市值最大的企业规模高达19099.33亿。真可谓是大盘中的大盘,蓝筹中的蓝筹,体量相当了得。
市场上究竟吹来了什么风,竟然让大象也跳起了舞?
在回答问题之前,不妨先来看看下图:不难发现在最近几年中字头央企指数的估值与价格的走势呈现了比较显著的背离态势,即指数在上涨,估值却在走低。
众所周知,股票估值是投资者们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照,为何“中字头”的价格在上涨市场却依然不看后他们未来的成长空间?而今年,尤其三月以来中字头央企指数的估值与价格又回到了“亦步亦趋”的正相关。这一切,也许绕不开前文中提到的“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中特估”到底如何重塑了
国企估值体系?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一词最早见于2022年11月21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
国泰君安证券认为:目前国内仍处于新兴加转轨发展时期的特点,直接采纳海外成熟资本市场的定价体系可能水土不服,需要坚持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价值观运用于A股市场证券研究与定价体系之中。
“中字头”的估值为何要被重塑?
又要如何重塑呢?
我国国企数量及国资占比

国企营业收入占比及国企利润总额占比


国企销售净利率及股息率常年高于民企

数据及观点来源:万得资讯,平安证券,《资本市场改革系列报告之九: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的国企价值重估》,2022.12.14
“成熟、稳重、有担当且义利兼顾”的国企,却常年处于估值低位,可见对国企估值纠偏的工作十分必要,也极具意义。
央企估值分位数走势

广发证券认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建立在“中国特色”之上,展现在资本市场载体里,本质就是对“中国优势资产”进行重估。针对A股估值特点,广发证券提出从三个维度对传统A股估值体系进行“纠偏”:
同时,广发证券认为,去年9-12月央国企的超额收益,是政策出台阶段的“第一波行情”。随着23年央国企重估政策相继落地,有望开启政策实施阶段的“第二波行情”。需要综合把握企业的“盈利能力/融资能力/转型潜力/资本开支/ESG评级”5个维度,寻找潜在重估的央国企的投资机会。及,2022.12.8、2023.2.28)
也许,在2023年继续推进的时光里,低估值的央企会出现明显价值回归,主导后续市场风格。

魏 东
国联安常务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
国联安常务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魏东则认为,近期需重点关注有增量资金流入的经济修复和“中特估值”体系建设:经济修复方向包括工程机械、客车及部分有色等强周期行业。中国特色估值从绝对估值角度仍然有空间,如果再叠加部分管理改善、业务修复、一带一路等因素,预计表现或更有持续性。这个方向仍然是后期关注的重点之一。
讲到这儿,想必小伙伴们心里也有谱了~关于“中特估”衍生的多重投资机遇,自然值得我们紧密追踪,深入挖掘。让我们拭目以待~
《女神节特辑丨有她相伴,一路繁花》
获奖名单
诗酒花、我自己一二、apple bee 格林、
眼界境界格调、刘文文、贺兰飘雪
请获奖的朋友于3月17日17:00之前在后台留下您的姓名、联系电话及寄送地址!
风险提示:
基金投资有风险,选择须谨慎。本资料不作为宣传材料,亦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资料所提供的资讯均根据或来自可靠来源,仅供参考,不构成对读者的实质性建议。本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某一特定基金业绩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详情请认真阅读基金的招募说明书、基金合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本产品由国联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2023和百万基民在、精准解读,尽在本站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