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注册制,改革向未来 | 全面实行注册制具有怎样的意义?
全面注册制改革将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包括完善发行承销制度,约束非理性定价;改进交易制度,优化融资融券和转融通机制;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健全常态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退出渠道;加快投资端改革,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同时,支持全国股转系统探索完善更加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基础制度。
注册制改革是放管结合的改革,将充分考虑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充分、中小投资者占比高、诚信环境不够完善的现实国情,加大发行上市全链条各环节监管力度。坚持“申报即担责”原则,压实发行人及实际控制人责任。督促中介机构归位尽责,加强能力建设。加强发行监管与上市公司持续监管的联动,规范上市公司治理。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注册制改革涉及监管理念、体制、方式的深刻变革。证监会将把工作重心转变到统筹协调、规则制定、监督检查、秩序管理、环境创造上来,切实提高监管能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此外,证监会也高度重视防范注册制下的廉政风险。建立健全覆盖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退市、监管执法等各环节全流程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关键岗位人员廉政风险防控,加强行业廉洁从业监管。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监会纪检监察组对沪深证券交易所实行驻点监督,对资本市场领域腐败“零容忍”。
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相比核准制,不仅涉及审核主体变化,更充分贯彻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理念,发行上市全过程更加规范、透明、可预期。
一是大幅优化发行上市条件。注册制仅保留企业公开发行股票必要的资格条件、合规条件,将核准制下实质性门槛尽可能转化为信披要求,监管不再对企业投资价值作出判断。
二是切实把好信息披露质量关。实行注册制绝不意味着放松质量要求,审核把关更加严格。审核工作主要通过问询来进行,督促发行人真实、准确、完整披露信息。综合运用多要素校验、现场督导、现场检查、投诉举报核查、监管执法等多种方式,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
三是坚持开门搞审核。审核注册标准、程序、内容、过程、结果全部向社会公开,公权力运行全程透明,严格制衡,接受社会监督。
这次改革重中之重是沪深主板。改革后主板突出大盘蓝筹特色,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相应设置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并与科创板、创业板拉开距离。改革后,主板主要服务成熟期大型企业。科创板突出“硬科技”特色,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创业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北交所与全国股转系统共同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